岭南衣裳博物馆
  • 首页
  • 基础知识
    • 经典图片
    • 视频
  • 服饰藏品
    • 屈汀南个人服饰藏品
  • 非遗作品
    • 名师设计作品
    • 粤港澳青年学者交流
  • 传承人作品
    • 国家级传承人
    • 省级传承人
    • 县级传承人
  • 学生作品
    • 大学生作品
    • 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 学术论坛
    • 团队学术成果
    • 学术期刊论文
    • 学术专著
    • 硕博士论文
    • 学术会议
  • 新闻
  • 关于我们
    • 岭南衣裳一流课程介绍
    • 广东工业大学岭南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 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
    • 我们的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知识 >> 经典图片
南越国服饰与配饰
桑基鱼塘与莨纱
香云纱
广绣
瑶绣
潮绣·抽纱
疍家女和自梳女
广东客家服饰
香港服饰
澳门服饰
广东华侨服饰
岭南服饰文化概述
  • 操蛇人岭南土著越人服饰特征为短衣、右衽、短裤、短裙、赤脚的形象。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南越人操蛇形象。南越王墓主棺室东侧有一座双面漆木大屏风,屏风转角的鎏金铜构件托座下,一南越操蛇人头顶屏风转角构件,口衔一条两头蛇,双手各操一蛇,双膝跪坐夹蛇,五蛇相互缠绕向后延伸。南越操蛇人形象印证了历...

    人操蛇铜构件
  • 青白玉圆雕舞人这是南越王墓出土汉代玉舞人中首见的圆雕作品。圆雕玉舞人雕工精细,姿态曼妙生动。其双膝作跪姿,深衣交领、长裙束腰。舞袖宽且长,袖边绣有卷草纹样,是典型汉代宫廷舞女的装束。不同的是,其头左侧梳螺形髻。舞姿与同时期中原出土的玉舞人对比,既有中原舞蹈的特征,又风韵殊异,尤其是拧身、扬头、出...

    玉舞人
  • 广州先烈路出土东汉后期陶乐俑三个陶乐俑都戴大高冠,穿宽袖长袍,胸前两束带斜交叉。其中一乐俑将双手按在琴上作弹奏状,另外两个乐俑双手在胸前击掌跟着乐曲打节拍,为舞者伴奏。塑造了演奏歌舞的场景

    陶乐舞俑
  • 提筒羽人黑白勾线图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青铜提筒上,有船纹铜提筒羽人图像。这类提筒常见于两广、云南及越南地区,是这一带古代土著越人的藏酒器物。器身从上到下有4 组纹带,腹部的主纹是 4 条首尾相连的战船,每只船上有 6 人,其中 5位执兵器的武士有的头戴长羽冠,有的戴皮弁,或个别不戴。冠下有双羽翼, 额顶竖羽毛...

    船纹羽人图像黑白画
  • 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青铜提筒羽人图像提筒器身从上到下有 4 组纹带,腹部的主纹是 4 条首尾相连的战船,每只船上有 6 人,其中 5 人是执兵器的武士,武士有的手执弓箭,有的手执俘虏首级,有的击鼓

    船纹提壶筒
  • 南越王赵眜的丝缕玉衣汉武帝元狩元年制作。这套玉衣是由头套(面罩)、衣身、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及两足套共10 个部分组成。玉衣又称“玉匣”,是两汉时期帝王和皇家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这种习俗在公元 222 年废除,玉衣制度曾经风行300 余年。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

    丝缕玉衣
  • 西汉南越王墓印花凸版广州南越王赵眜墓发现的青铜铸造印花凸版是目前世界纺织史上最早的一套彩色套印工具,一套大小两件。印花凸版中大的为主纹板,长5.7 厘米,宽5.4 厘米。正面花纹有璇曲的火焰状花纹凸起,印版厚度约 0.15 厘米;小的为定位板,正面凸起云纹,长 3.4 厘米, 宽 1.8 厘米。这套印花凸版大小两件背面皆...

    印花铜版模
  • 西汉南越王墓印花凸版丝织物红白色丝织物,花纹与凸板火焰图案相似。同前面的西汉南越王墓印花凸版同时出土。从印刷技术的原理看,这套印花板与雕版印刷基本相同,印制的精度,也完全不亚于文字刻印。这说明当时国人就已熟练地掌握了版印原理和技术,也可证明彩色套印技术原理源于织物套印。彩色套印技术,就是在单块或...

    印花织物
  • 龙凤重环佩玉佩是中国古人最重要的一种佩饰,早在距今约3000 年的西周时期贵族间就开始流行佩戴组玉佩。汉代皇宫贵族尚玉,玉器制造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一般普通官吏和平民百姓无法享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 1000 余件 ( 套 ),其中玉器就有 244 件,包括兽首衔璧玉佩、玉环、璜等 20 余种 。随葬玉器的数量、品种是中国...

    凤纹牌形佩
  • 15 世纪( 明朝永乐年间) 在广东佛山一带开始生产并出口一种叫香云纱的衣料。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顺德香云纱的生产发展达到巅峰。之后, 香云纱几经起落, 经历过曾经贵比白银, 到后来几乎绝迹的辉煌与低谷。 与苏杭、四川等传统丝绸产地相比, 广东大规模的植桑养蚕、收茧缫丝并形成蚕丝产业链要晚得多。目前研究表明大约...

    养蚕的劳动妇女
  • 1872年南海陈启沅设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使用蒸汽缫丝机后, 所出之丝均匀白净, 称厂丝或洋庄丝。19 世纪90 年代时厂丝迅速占领海外市场, 出口额占粤丝出口市场的60%多, 顶峰时甚至占90%多

    继昌隆缫丝厂
  • 民国初期,南海开始用提花织机生产具有扭眼通花图案的绞纱织物,俗称“白坯纱”。白坯纱经晒莨制成的成品称“莨纱”。还有一种用用简单织机织制的平纹晒坯称为“白坯绸”,制成的香云纱称为“莨绸”。一般把莨纱、莨绸统称为莨纱绸。此后,白坯纱、白坯绸成为香云纱的主要晒坯。南海西樵香云纱染莨前“白坯纱”织造技术...

    香云纱织布机
  • 莨纱绕线机绕线机用于白坯纱织造技艺中的打纬步骤,用绕线机将丝球绕到纬上,再转到机梭上织布。需注意的是打纬时要均匀用力,不能过松、过紧或者过满

    莨纱绕线机
  • 花箱是根据花纸的款式而做出花样部分的重要工具

    花箱
  • 解经(搅丫头),是把丝束放到打纬机上,将每根细丝均匀地绕到丫头上,做成丝球

    解经(搅丫头)
  • 拔经(拉经),是将做好的丝球分别列好,然后拉出做成一束丝线,每一束丝的数量一般在200条左右

    拔经(拉经)
  • 将浆经线放到织布机上,纬线放在机梭上,即可织布。织布时一手拉浆经线杆绳,一脚踩纬线杆,手脚协调,速度均匀

    织造
  • 濒临失传的莨纱白坯布提花手拉机的织造技术,已经织造出传统的胜利纹、万字花、桂香花等莨纱白坯布图案,使得消失了30年的提花手拉机织造技艺得以传承和复活

    桂香花
  • 香云纱是指蚕桑丝纱、绸织物经纯植物薯莨多次浸泡、染色、日晒后,再与珠三角地区特有的河涌泥结合,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以及反复多次晾晒、水洗、发酵等纯手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纱绸制品。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用榨汁机榨薯莨汁,经过榨汁机揉碎,褐红色的汁液和薯莨渣就会流...

    榨薯茛
  • 将坯绸浸薯莨汁后平铺在烈日下晒干,当地人称晒莨。坯绸浸薯莨汁后经自然脱水,再将丝绸正面向上晾晒。首先用竹竿穿入坯绸的一端,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竹钉上面,然后拉起坯绸的另一端,抖平整,两头固定拉直,放在草地上,平铺在烈日下晒干。为防止坯绸被风吹起,影响丝绸色彩的均匀,还要用竹竿把坯绸压上,要不时移动。...

    晒莨
  • 每批绸的晒莨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因为这个时间的染料正好渗透到坯绸当中并且干透,这时就可以把坯绸收起来。经过染色的每段坯绸色彩各异,因为香云纱的染整工艺,从榨汁到浸染、晒莨,每一次的染料浓度是不会完全一样的,每一天的阳光和湿度也不是一样的,所以每匹布甚至做成的每件衣服的色彩都不是完全一致的。晒莨...

    收绸
  • “过河泥”,俗称“过乌”,是香云纱呈黑色的关键。在过乌前首先要将河泥搅拌成糊状,以确保河泥均匀涂抹在胚绸上,以肉眼看不到坯绸表面为标准。平涂完成以后,将坯绸轻轻对折,由10位左右的工人一起均匀用力平稳地将坯绸抬到旁边的沙地上平摊,保证河泥和薯莨充分接触。这样放置时间大概需要45分钟,当河泥中高价铁离...

    过乌
  • 过乌完成后,将过乌后的坯绸抬到附近的河涌进行水洗。洗涤时河水把坯绸上面的河泥洗掉,使绸面清洁滑爽而不留乌泥。这样,来源于河涌里的河泥回归了河涌,又完成了一次轮回

    洗绸
  • 在清晨微弱的阳光下,将洗掉河泥的坯绸平铺在草地上晒干,至此,绸面已变成乌黑油亮的模样了

    丝绸过泥后晒莨
  • 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香云纱收绸后组合形成特殊的褶皱美。晒莨效果好的莨绸品色泽乌黑润泽,手感硬挺滑爽,涂层牢度好且富有光泽,外观类似于陶瓷器上釉后的质感

    收绸
  • 清末民初香云纱的主要款式以大襟衫、大裆裤为主。可做中式夏衫、秋冬唐装。“荔熟蝉鸣云纱响,顺意熙晖莨绸爽。”这首诗道出了香云纱轻便、凉爽的优点。由于附着矿物塘泥,香云纱结构软滑坚韧,穿上身后感觉凉爽,遇水快干,且不容易抽丝和起皱。同时,由于薯莨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有清热化瘀的功效,还有防霉、除菌、除...

    清末民初莨绸款式
  • 香云纱过去是百姓人家的夏衫、唐装与冬装。如今,香云纱已成为服装、家居产业的高端品牌产品,行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本土香云纱女装
  • 绣品将西洋画的透视技巧与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相结合,以色调的明暗表现景物的立体感,以透视法表现场景的远近,双鹿结构准确,工丽精巧。刺绣者按照鹿在动态中肌肉、皮毛的纹路,以非常细腻的套针、施毛针法,巧妙地利用丝线特有的光泽体现其立体感,生动逼真。用施毛针、套针、撕针、钉针、刻鳞针表现鹤、鸡等禽鸟,其...

    广绣 鹤鹿同春图 清 纵68cm 横52cm
  • 清初,广州绣坊的男绣工称“花佬”,刺绣鳞翼、花瓣善于留“水路”,强调明暗和立体感。广绣具有构图饱满、纹理清晰、形象传神的艺术特点

    广绣 黑麻女上衣
  • 插屏由屏心和屏座两部分组成,屏心以白缎为地,以五彩丝线满工绣制,孔雀开屏、鹤舞松林、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一派春光明媚、生趣盎然的景象。整幅画面密不留白,精工细腻,针法多变,丝理分明,栩栩如生。屏座由螺钿木嵌漆画构成。插屏不仅具备家具类屏风分割空间、遮挡屏蔽的实用性质,又兼具了绣品风雅柔丽的装饰功能

    广绣 孔雀百鸟花卉插屏 通高110cm 宽73cm
  • 花屏以黑缎为地,祥禽形象栩栩如生。蝶燕双飞,孔雀开屏,鹌鹑顾盼,雄鸟觅食,白鹤行走,春色满园。花屏刺绣的色彩浓艳,针脚平齐,轮廓工整,装饰效果极佳

    广绣 黑缎花屏 清
  • 广绣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官宦、商家无不以广绣作为重要的装饰,大到家具屏风、服装物件,小到鞋帽、扇套、荷包、香囊等小饰物,都使用精致的广绣以显示地位荣耀

    广绣 彩绘八角团扇
  • 帽方形,附飘带两条,黑色缎地。神甫帽绣有天主教堂“IHS”纹样,以及徽章、花鸟,山石等纹样。IHS徽章流行于15世纪,最早为葡萄牙商人订制

    广绣 天主教神甫帽 帽围59厘米 长121 厘米
  • 折扇,是由扇骨和纸质或丝质扇面构成的扇子。中国传统折扇出现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因开合自如,携带方便,集诗书画艺于一身,有“怀袖雅物”之称。外销折扇的审美取向则与传统折扇大相径庭。象牙、玳瑁、砗磲、黑漆描金、檀香木等,外销扇的扇骨无论在材质的选择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是极尽奢华繁复、精工奇巧。外销扇的...

    檀香木纱面绣花折扇
  • 广绣大披肩为双面绣,是实用性的装饰性艺术。其纹样装饰及针法组合形成了“理性构图、感性用色、纹样繁复、针法简约”的产品特色

    广绣 广绣大披肩 郑乃谦个人收藏
  • 蓝布上衣,大襟偏短,白布腰带;用长200厘米、宽30厘米的白或蓝布做成的绣花头巾;以白或蓝布制成,用绒绣打边后再绣上花纹图案的脚绑;佩戴绣花伞袋

    过山瑶男子服饰
  • 乳源过山瑶妇女的头饰有椎髻、带帽、缠头、顶板等,都有非常漂亮的刺绣,在日常和盛装中不尽相同。妇女覆盖在高帽上的头帕又称绣花巾,常用长74厘米、宽41.5厘米,或长60厘米、宽35厘米的蓝布制成,两端缝以带流苏的红布条,花纹图案居中央。年轻女孩喜欢在头帕边缘装饰红色绒球和丝线,老年妇女则用白色棉布包头

    过山瑶女子服饰
  • 瑶族服饰既是瑶族人民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一直是瑶族服饰制作的显著特点

    孔雀开屏绣图
  • 男子裹红头巾,一丈多长,把头顶缠成个大磨盘似的,插的鸡尾酷似宝剑,显得非常威武。男子上衣短于肚脐,腰缠布带,水桶裤,膝下打脚绑。脚绑有白布、黑布、黄白花溜布,从脚踝缠至膝头与裤脚相接

    排瑶男子服饰
  • 排瑶不论男女,皆穿无领无扣开胸的琵琶襟衣。这种襟衣宽大兼长,穿在身上,叠于胸前,再用一丈多长的腰带缠于肚脐。下穿短至膝盖、宽如水桶的“水桶裤”。这种服饰是以当地特制的粗纱绵布,染上蓝靛色、咖啡色、棕黑色等色泽制成。布质坚实耐用,加上衣边贴上绣花或白布边,显得美观、纯朴,独具瑶家风采

    排瑶女子服饰
  • 过山瑶男子度戒礼服体现出了中国的道教与佛教对瑶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度戒礼服的帽为用头发织成的道士帽,制作精巧,而长衣的前襟下方、衣背、领口,挑绣了上百个“万”字花纹,明显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过山瑶师公宗教服饰中有道、师两套系统的服装,明显地体现出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两者的结合。而在师公帽上加的法冠...

    “万”字纹样
  • 广东瑶绣选材构图严谨,刺绣时不用绣框,不打底稿,特别是过山瑶人独创反面挑花正面看的“反面刺绣”技艺,花样繁多,工艺技法精妙

    反面挑花正面看的瑶绣
  • 在瑶族服饰的配色上,瑶民常用的“五色”是指黑、红、蓝、黄、白等。祟尚黑色、深蓝的瑶族服饰以青黛为贵。黑色在瑶民心中代表着庄重、高贵、财富,用于底色显示了庄重、尊贵、沉稳和智慧,赋有吉祥之意,并且易于搭配其他色彩。尽管瑶族支系众多,并且分布在不同地区,但服装大都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基调,将大红色、玫瑰...

    瑶族服饰色彩
  • 瑶绣图案创作多来源于自然与瑶族的信仰和传说。据说隋唐时,瑶人被莫家土司打败,亡命天涯,被蜘蛛庇护获救。瑶民为了牢记自己的救命恩人,把蜘蛛绣在衣服和袋子上,成为瑶族人的护身符和图腾

    蜘蛛花纹绣图
  • 潮汕抽纱是一百多年来驰名中外的手工艺品,产品包括台布、手巾、绣衣和其它家庭纺织用品,以图案纹样独特,工种形态多样自成风格,是人们装饰、欣赏的日用品和馈赠、珍藏的传统工艺精品,向来有“南国名花之称。潮汕抽纱制作的技艺包括抽通、手编、手绣、补布及拼接五大类,是潮汕民间刺绣、编织、抽通、缝补等技艺,融...

    抽纱
  • 钉金绣也称钉金银绣或金银线绣,是潮州的代表性绣种,以金碧辉煌、粗犷雄浑的浮雕效果为特征。分钉金绣平绣、钉金绣垫绣两种。钉金绣垫绣是潮绣中技术难度较高的一种技艺,钉金绣的垫高是在绣地上,根据图案设计需要,按照一定纹路垫棉絮或纸丁,可高可低,可方可圆,随形而垫,突出物象适当高度及纹理,效果如木雕的浮...

    潮绣
  • 疍民是生活在岭南广府内河和东南沿海港湾的一个特色群体。“疍”通“蛋”、“蜒”或“蜑”。疍民的称谓最早记载于唐代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中的“胡夷疍蛮”。他们是世代以船为家的水上族群,浮家泛宅,生活于社会底层。多数疍民世代捕鱼捞虾、采蚬取蚝,或水上运输、削竹编竹,也有贩卖水果、餐饮、旅业等小商小...

    疍家女孩
  • 疍家人衣着讲求干净整洁。疍家水上人以捕鱼、养蚝等工作为生,服装以上襟衫、下裤为主要样式。疍家妇女,尤其是年轻一辈喜爱颜色鲜艳的衫裤。她们在新婚期间和在特别的场合中都爱穿蓝、青绿、黄和粉红色的衣服。年长的妇女则多穿如黑胶绸等深色的质料。疍家妇女鲜戴头饰,多戴帽或头巾。年轻的爱用颜色鲜艳的格子头巾,...

    疍家妇女
  • 疍家儿童年幼时被母亲用布带缚在背上长大。孩子能匍匐爬行时,为防止幼童落水,用绳子一头系在其腰上,绳末系在船的短木上;或者在幼童背后绑定一个葫芦瓢,爬行往来于船篷之间。疍舟停泊岸口,沙滩是孩群戏玩的场所

    疍家老妇和小孩
  • 在广州的婚俗中,“自梳女”和“不落家”是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化现象,清末盛行于广州、番禺、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中国女权主义群体”。自梳女的出现源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一地区商品经济孕育较早,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后,清政府实行广州独口贸易,刺激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

    自梳女金兰姐妹
  • 顺德、南海农村自梳女的服饰形象基本上在头上有标志性的符号。“自梳女”俗称“梳起”。过去未婚女性均梳辫发垂于身后,至成婚之日才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后脑勺,束发梳髻以区别于未婚女子。立意终身不嫁的女子,择好吉日,祭过先祖,叩拜双亲,将头发束起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未嫁女子用红头绳扎辫,而“自...

    自梳女留长辫
  • 梳起后的女子,一般居于庵堂,或到姊妹屋(俗称“姑婆屋”)居住。年轻称自梳女,中年称妈姐,老年称姑姐、姑婆,死后则称净女。香港人又称妈姐为土鲮鱼,隐喻土鲮鱼不会大肚,与妈姐终身不嫁一样,也暗指妈姐难追求。妈姐装最早因顺德妈姐而得名,妈姐服饰基本形制为短宽大襟衫,无领,右衽布扣,前襟边缘有本色布的镶...

    留洋的自梳女
  • 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经济衰退,广府地区大量的自梳女以及未婚少女迫于生计,不得不到东南亚海外地区工作。当时殖民地国家对女佣的大量需求,也促成自梳女们大量出洋谋生。自梳女在海外谋生,因环境的改变,其服饰符号又出现新的异质化形象。清末民初,中山县古镇、海州、曹步以及花县、南海、三水的一些乡...

    新加坡红头巾女工干农活
  • 自梳女头饰、妈姐装服饰的符号意义十分丰富。人类学家分析“姑婆屋”里自梳女和“金兰姐妹”之间义结金兰的契约行为,具有婚姻的社会性象征。在这种前提下,自梳女的发髻或单辫,头发始终保持的整洁光鲜,从颜色和造型上与未婚和已婚女子有相同又有不同,其文化中有未婚符号与婚嫁符号共存的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发...

    自梳女服饰
  • 妈姐装服饰形制来自于日常生活服装,珠三角地区的妈姐装服饰限制于单一的质地色彩,银质配饰是个人身份的符号,当以群体的形式出现时,势必形成既平常又独特的服装视觉符号。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出洋谋生,自梳女群体出于安全的需要,对自身应当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归属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自梳女合照
  • 在客家话中,穿衣服称为“着衫裤”。衫指大襟衫,裤则指大裆裤,“大裆裤配大襟衫”是广东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其服饰淡化了等级制度、少有尊卑贵贱之分,贫富人家所穿着的款式也大体相近

    梅县抱小孩的客家妇女(1940)
  • 梅县客家人的服饰包括衫、裤、裙、帕、帽、鞋等,衣着承袭汉唐遗风,整体风格古朴自然,款式宽松肥大。色彩偏深,多蓝、灰、黑色。所用材料自给自足,普通家庭多用苎麻纺织的土布,富裕家庭则多用绫罗绸缎

    纺线的客家妇人(1905-1930)
  • 大档裤也称打褶裤,其裤裆深,裤头宽松,穿着时一般需要翻折多层,在腰间进行打褶才能系紧,因而得名,是客家男女老幼最常穿的下装,常与大襟衫、对襟衫一起搭配穿着。它完全保留了中原汉服的古风,可根据穿着者的身高提高或放低,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提下放。大裆裤颜色以黑、灰、蓝居多,裤头用料与裤腿不...

    兴宁染布工(1905-1930)
  • 大襟衫是广东客家传统服饰的代表,继承了中原服饰宽松、肥大的古风,以蓝、黑、灰为主,蓝色最为常见,俗称“客家蓝衫”。大襟衫以素色为美,甚少装饰,客家人生活在山地,素色耐穿耐洗又能适应山区劳作,也符合客家客居他乡,质朴、勤俭、严谨的性格。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是大襟衫最常见的款式,其中右衽是大襟衫区...

    提花织带客家妇女大襟衫(源自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
  • 广东客家传统服饰色彩以蓝、灰色系的冷色调为主,色彩淡雅、素净,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客家人勤俭节约,在服饰上鲜有装饰,普通人家一般只在女性大襟衫上会做镶绲装饰

    镶绲如意云头客家妇女大襟衫 (源自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
  • 在用料上,成人与儿童基本相同,普通人家多用棉、麻、葛布等材料,而较富裕的人家用丝绸、香云纱、缎面提花布料等,色彩较鲜艳,装饰较多。广东客家传统服饰制作材料以夏布、葛布和棉布为主,富贵人家体面的衣服用到丝绸,但运用不多

    新娘礼服 (源自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
  • 在客家男子长袍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款式,客家人称之为“节衣”。节衣是客家人为了节省布料,而设计的特殊服装结构,做法是以两种不同材质的布料,剪接制成一件大襟长袍,被外褂遮住的长袍上半截用普通廉价的棉布拼接,露出外褂的面料则用较好的丝质布料制作。二十世纪初期梅县地区的一款节衣,内襟分段,上段为白色棉...

    节衣 (源自广东省梅州市客侨博物馆)
  • 在装饰图案上,儿童服饰都有大量的刺绣。儿童服饰主要表达客家人对孩子前程和未来的美好期盼和祝愿,通过不同的图案表达对孩子健康、平安、长寿、仕途等祝福。其刺绣装饰多在童帽、肚兜、童鞋上,一般以动物、植物为主要素材,取其谐音,以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前程无量

    儿童服饰上的图案
  • 广东地区,还有一种特别的斗笠,俗称“凉帽”。《石窟一征》中记载道:“妇女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目,名曰凉笠”。丰顺、大埔等地“妇女晴夏皆戴凉帽,皆用竹制。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折而下垂。即可周遮头面,而长夏操作,可以迎...

    客家凉帽(源自图虫创意)
  • 香港说粤语的“本地人”,也是广府人,他们不单是香港最大的民系,也是最早期的移民,一部分早在宋代已经来港定居,在香港地区较宽阔的平原耕种。香港原居民的传统衣饰,主要采用天然且实用的面料,比如麻、棉、竹等。无论男女都是上身穿襟衫,下身配衬裤子。那些在鱼市、港口等场所工作的人,则穿木屐。十九世纪有用水...

    香港本地人服饰
  • 香港女性服饰以袄裙和袄裤为主,她们日常穿的衫裤叫作“客家装”。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豪门闺秀在喜庆或隆重场合都穿上套装袄裙

    豪门闺秀的套装袄裙
  • 香港富家女性袄裙色彩缤纷,设计手工极其精美,用刺绣补贴等方法,缀以吉祥瑰丽的花纹。衫身及袖子剪裁得特别宽大,普遍衫长至膝,无领或小领,大襟(右襟)或间有对襟。下截配有裙子,清式的下裳,一般由两片组成,前后各一

    富家女士及侍婢(19世纪)
  • 香港是一个主要由华人组成的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内地迥异,因此香港的服装在承接传统的中国式样外,还添上了中西合璧的地方色彩。男子穿长袍配马褂,戴礼帽,是常服的组合

    中西合璧打扮(1920-1930年)
  • 香港自开埠以来,住在城市的人群发生变化,以英国人为主体的西方人进驻,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洋服饰文化给香港服饰注入新的活力。虽然族群不同,但在服装上不是遵循传统的中式就是时髦的西式,女作男装也是时髦的装束

    女作男装 (抗战前)
  • 清末香港男孩穿对襟开衫、配大裆裤。民国初的男裤受到西裤的影响,裤裆变小,裤管趋于平直,没有门襟

    卖杂物的小孩
  • 豪门闺秀在喜庆或隆重场合都穿上套装袄裙。当时流行的百褶裙,裙的两侧有时打满了细裥,每道褶裥的中央,有些又绣满了精致的花纹,骤眼看来宛如鱼上的鳞甲,故称为“鱼鳞百褶裙”

    晚清鱼鳞百褶裙 (19-20世纪初)
  • 由于抗日战争等因素的影响,30 至 40 年代,不少上海裁缝师傅移居香港,为香港的长衫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这个时期的香港长衫,形制与上海款式相似。当时的长衫并没有过分注重线条,腰身也较为宽松。但是衣服侧面的开衩逐渐发生变化,一些长衫的开衩已经开得较高。而一般的女性,尤其是执教鞭的教师及年青学生,盛行穿...

    长衫款式
  • 香港执教鞭的教师及年青学生,盛行穿着“阴丹士林”不褪色的蓝布旗袍,朴素端庄,风韵别样。女学生则多穿短上衣及半截裙,裙长只过膝少许,配上白袜子和布鞋或皮鞋,成为“民初装”。长衫款式优雅而修长,女性出席重要场合,都喜欢以长衫示人。抗战后初期,长衫已经成为香港女性的便服,当时的女性无论贫富都把长衫作为...

    香港学生装
  • 16世纪葡人定居澳门时,此地不过是个小渔村,而当时的居民主要是福建人,集居在城墙外面的望厦村。福建移民所带来的妈祖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延续至今,妈祖已成为本地居民(包括广东人和土生葡人)所普遍敬仰和信奉之神,成为本地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水上疍家服饰是在清末基础上的延续与变化,都是唐装的大襟衫...

    渔民(1920)
  • 摇桨的渔妇服装朴素低调,以黑色和深蓝色为主,衣身宽松。作为澳门华人中的特殊群体,她们的服饰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相对稳定性,以耐脏、方便水上工作为主

    带大头帽的渔妇
  • 在这一百多年里,疍民女子群体始终以廉价、宽松的黑色或深蓝色上衫下裤为常服,蟠龙髻或马尾裹头巾,戴一顶竹编帽,赤脚

    疍民女(1950)
  • 以大红金绣的龙凤褂裙为主,裙子为马面裙。讲究、繁复,刺绣各色花型,镶边,呈现花卉喜庆纹样。近现代澳门最常见的传统婚礼服饰由对襟大袖褂、马面裙和凤冠组成,即“凤冠霞帔”。清末,陆上华人的上褂下裙版型宽大,图案纹理复杂,而疍民女性的款式简单且无凤冠。1912年,婚礼服饰上衣版型则由宽变窄、由长变短,凤冠...

    婚礼服饰
  • 部分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的华人与土生葡人都有兼穿中西婚礼服的现象。凤冠是我国传统婚礼习俗中常见的头部装饰,其构造复杂、装饰繁复。澳门的凤冠底部为金色底托,帽前饰以一条条堆砌的珠带子,具有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凤冠上端由许多红色绒花、珠饰、流苏等装饰,配合特殊的焊接工艺。清末民初河南地区的凤冠以红、蓝...

    外国新娘穿中式礼服
  •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在西式婚礼中,新娘会换上西式的高跟鞋,有白色、银色或红色,身穿白色婚纱,手上着白色网纱手套,头上戴一顶用真花或胶花做成的头冠。1950-1979年间的西式婚礼服款式丰富多样,可长可短,可规则可不规则,可为鱼尾型也可为A字型,甚至有黑色或者红色等。人们凭借自己的审美感官选择西式婚礼...

    白色婚服
  • 此时,澳门土生葡人女性的服饰开始向简洁、轻便、多样化发展,比起前期欧洲式样的雍容繁复,这个时期的土生葡人妇女服饰显得简洁、优雅、大气

    澳门土生葡人妇女服饰 (1900)
  • 西式婚礼服逐渐成为澳门女性婚礼服的主流形制。西式婚礼服不仅是澳门土生葡人特有的婚礼服饰,还颇得上流社会华人女性的喜爱。新人婚礼前要进行西方式的“美容”,梳好“新娘头”,换上全新的行头。头纱除了有拖曳着的下摆,在额头两边还有两朵白色的布花,白色的半透明面纱盖住脸蛋,花与花之间还有与领口一样的珠饰,花...

    婚服
  • 20世纪中后期,婚纱款式简化,没有了腰间的珠饰,额前的装饰也不复存在,头纱的拖曳部分长达5-6米。20世纪的澳门天主教徒常用该类婚礼服

    土生葡人婚礼
  • 广东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推进而移居海外。据史料记载,早期移民大体始于唐代。唐宋年间便已出现因等季风返航而流寓当地的“行商”,也有“十年不归”定居当地的“住商”.宋、元时期,广东人与外商的往来超过前朝。据元代《岛夷志铭》记载,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多,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捎”。明代海...

    新加坡 华侨“红顶”商人 (1900)
  • 清代下南洋做生意的广府地区华侨家庭都是富裕阶层,儿童服装基本与成人款式相似,以袍服、短衫、童褂、马甲、裤为主。一般穿圆领或交领的短衫,下配宽肥的裤子,裤子有长裤和中长裤之分。裤脚、衣摆处常常镶有滚边,幼童的马褂上下有对称的图案。儿童饰品有鞋、帽、肚兜和袜等种类。小童主要有双髻、双辫刘海、圈秃、独...

    华侨与后代
  • 19世纪末,广东女性为了谋生到东南亚主要城市,穿着圆领、立领大襟衫,衫身宽大,右衽盘扣,长至臀下,大裤裆,裤筒宽阔齐至脚踝,着屐或鞋

    新加坡华裔女佣与孩童
  • 早期华侨妇女在海外地位低下,富裕家庭已婚妇女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贫困家庭妇女多以洗衣、缝纫、小工小贩、农间劳作为主。民国初开始,海外妇女们或保持侨乡民间服饰穿着习惯,或逐步接受西式服装和配饰

    美国华人洗衣女工
  • 民国时期,华侨女子服饰已有西化的转变,她们开始把长辫剪去,效仿西方女子烫发,到后来还染发,以此为时髦。并接纳西式连衣裙、西式套裙、西式大衣、西式皮鞋等,有的还带回侨乡彰显奇特服饰,以西式时尚为荣耀

    包装锡米的华人妇女
  • 广东侨乡居民流行新式婚礼,新人穿西式婚纱、西服的服饰现象走在全国的前列

    西式婚礼服
  • 广东是全国华侨人数最多的地区,民国时期,广府侨居海外的人数规模空前鼎盛。华侨以知识分子、商人为代表,将西方服饰文化带回侨乡

    鹤山县同义学校铜乐队
  • 富裕商人、文人雅士着装深受西方服饰影响,并将洋化服饰气息带回并影响侨乡,使广东侨乡呈现西学东渐之风,出现“人士趋改洋服洋帽”的盛况。 华侨也陆续地给侨乡亲属寄回各式各样的洋货。富家子弟、侨商及官员爱穿西装、绒大搂、西式大衣、皮鞋、西式礼帽。服装面料既有绉纱、软缎、天然绸,还有礼服绒、羊绒、洋布等进...

    1926年农科大学的师生合照
  • 民国初期,广州大、中、小学兴起一股学生服之风。白色大襟衫配倒喇叭状袖子,露脚踝的白布裙,裙似A型,形制简洁,不施纹绣。白、黑色皮鞋或布鞋,朴素淡雅

    岭南女大学生合照
  • 1997年香港马湾东湾仔北遗址发掘出的几百颗扁圆形贝珠,推测为先民佩戴的饰物。先民食用贝类海产之后,把剩下的贝壳加工而成各类工具和饰物

    贝珠 (青铜时代)
  • 在香港以至环珠江口一带的大湾文化区遗址,考古发现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树皮布石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唯一年代最早、科学性最强的与树皮布技术有关的资料。树皮布石拍的确认,使人们找到了非制造布——树皮衣服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线索,解开史前人类衣服之谜

    土树皮布石拍
  • 综合环珠江口地区已发现树皮布石拍的形制,有圆角长方形、圆角正方形、长条形、圆形、菱形、以及亚腰型六种。以树皮为原料,使用拍打技术制成的布料与纺织布的经纬织造技术完全不同。树皮布的制作者先将树皮的纤维经湿润后再用石拍工具长时间拍打,使轫皮纤维交错在一起,成为片状的树皮布料,用石拍可以把大小不同的细...

    复合式石拍
  • 香云纱在民间有许多别名,如云纱、响云纱、莨纱、莨绸、薯莨绸、莨纱绸、黑胶绸。这些别名中有依据薯莨原料、纱绸质地命名的,也有以面料颜色、面料声响起名字的,如“响云纱”就是依据香云纱摩擦的“沙沙“响声而命名。在民间则更多使用“香云纱”的名称

    黑胶绸
  • 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州府及其古属地佛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等地的民间手工刺绣工艺称广州府刺绣,简称“广绣”。广绣地域特色鲜明,艺术风格浓郁,工艺自成一家。自汉代至清代,广绣逐步拥有了齐全的品类,既有精美华艳的观赏绣,更有精致时尚的实用绣,还有写真朴拙的民间绣。观赏绣...

    绢本彩绘人物广绣花卉折扇
  • 潮汕抽纱是一百多年来驰名中外的手工艺品,产品包括台布、手巾、绣衣和其它家庭纺织用品,以图案纹样独特,工种形态多样自成风格,是人们装饰、欣赏的日用品和馈赠、珍藏的传统工艺精品,向来有“南国名花”之称。潮汕抽纱制作的技艺包括抽通、手编、手绣、补布及拼接五大类,是潮汕民间刺绣、编织、抽通、缝补等技艺,...

    潮汕抽纱
  • 盘王是瑶族的始祖,盘王的权利玺印称为“盘王印”。相传在远古年代,瑶人海上乘船遇到狂风巨浪,船在海中飘了四十九天不能靠岸,危在旦夕。这时瑶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平安,许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靠岸,船上的瑶人得救。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此后,瑶民就把这一天定为“盘王节”,瑶族男...

    瑶族盘王印
  • 自梳女一般以四五人到十余人不等群体而居,她们自称“姊妹团”,住在广府人聚集的“牛车水”区域。加入“姊妹团”的成员都必须遵守约定,即不能和男性有任何接触,甚至是父兄亲戚关系的男子。在新加坡的唐人街,自梳女身穿白衣黑裤,着屐,成群结队出现于集市,又称“乌衣队”。白衣多是开襟、阔袖的棉布衣,衣长至臀下...

    自梳女合照
  • 在装饰图案上,客家女性服饰和儿童服饰都有大量的刺绣。女性服饰刺绣以花鸟虫鱼为主,主要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寓意,多取花开富贵,喜上眉梢之意。儿童服饰刺绣主要表达客家人对孩子前程和未来的美好期盼与祝愿,通过不同的图案表达对孩子健康、平安、长寿、仕途等祝福。其刺绣装饰多在童帽、肚兜、童鞋上,一般以动物、植...

    客家花鸟图案
网站访问量 次
  • 首页
  • 基础知识
  • 服饰藏品
  • 非遗作品
  • 传承人作品
  • 学生作品
  • 学术论坛
  • 新闻
  • 关于我们

岭南衣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