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华夏衣裳·岭南服饰” 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学术论坛暨第四届 “岭南衣裳论坛”在汕头潮阳举办
来源:潮阳发布 时间:2025-04-06

252E1


2025年3月20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作为指导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华夏衣裳·岭南服饰(抽纱专题)”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岭南衣裳论坛”在潮阳区举办。汕头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馥忠、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卓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北京服装学院处长王永进,潮阳区委书记尤朝东、区委副书记宋芝、副区长郭鹏程等领导,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东华大学、青岛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塔里木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十六所高等院校纺织服装专业的专家、学者、嘉宾出席活动。潮阳区部分美术教师和服装设计专业职校学生等26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尤朝东致辞中指出,潮阳纺织服装产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希望各位专家发挥学术专长和优势,从潮阳“千年古县”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为潮阳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在纺织服装和非遗文化融合创新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让潮阳的纺织文化瑰宝持续焕发光彩。

陈卓武致辞中指出,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岭南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围绕根植岭南传统纺织服饰文化,寻求文化自信和品牌自信的有效途径,这次基地学术交流对接潮阳纺织服装,紧密围绕“双百行动”重点项目,积极探索合作新路径,有力推动基地在地性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实践。

方晓风致辞中指出:要重视文化层面的基础研究,理清文化的底层逻辑。设计研究有自己的独特性,要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创新研究手段;注重设计转化,从历史遗存走向现实生产的研究方式,助力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贾玺增策划此次论坛。贾玺增主持了“非遗技艺与传统文化”主题板块,他就《在地性文化与时装品牌文本设计》提出:“当前,中国时尚企业将面对更多细分赛道和新品牌的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认知度低、品牌商业价值不足等众多核心问题困扰众多企业。中国时装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品牌管理、品牌建设方法进行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需要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发掘中国传统、中国风格、中国元素,以战略定理坚定初心、以审美视觉驱动创新,合理构建中国美学品牌文本体系”。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孙恩乐《潮汕抽纱历史与文化》提到:“汕头抽纱作为国家级非遗技艺,经历了百余年磨砺,形成以潮绣精髓与欧洲手工蕾丝工艺融合的中西合璧美学范式;形成了以汕头为核心,潮州、揭阳三地之间的抽纱生产技术分工的流水线模式。因此,抽纱是潮阳传统纺织服饰文化的DNA”。安徽工程大学教师孙雨蓝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抽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梳理了抽纱和蕾丝的概念;对潮汕抽纱、山东抽纱及江浙沪抽纱的起源、特点和工艺进行了横向对比,总结其发展过程和地域性特征;归纳了潮汕抽纱、潮绣在色彩、纹样和工艺的交流互鉴,提出了抽纱技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戴晓杏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以抽纱技艺为例》中提到:潮阳抽纱技艺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了国际传播与交流;同时抽纱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新一代手工艺人,加强品牌输出及文化输出,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1EF4F

4424B


孙恩乐主持了“东方美学与产品设计”主题板块。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永进在《传统与民族服饰研究的技术体系构建》中从传统与民族服饰研究的技术需求特征、数字科技所带来的机会与支持、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难点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民族服饰研究技术需求的总体特征的数字化测量、抓捕与采集技术;数字化测试、分析与评价技术; 数字化存储、搜索和应用技术;数字化虚拟、展示和推广技术进行了深度分析,并认为科学技术解决人文社科问题现在是,未来也是的观点。中法时尚服装设计中心主任陈巍在《中国当代家居服的东方美学设计》中以多个中西方家居服品牌优秀案例阐述通过极简主义与东方禅意的结合,如将中式水墨画、禅意设计融入家居产品中的设计理念,分析了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的东方美学有效路径。塔里木大学教授钟毅在《数字化时代的艾德莱斯印染技术: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中论证了艾德莱斯绸作为丝绸之路非遗代表,通过研发新型智能化装备,突破纱线多色渐变连续染色技术,动态优化工艺参数等手段,阐述了探索“科技守艺”的转型范式。

1E7FE


  陈巍主持了“品牌文化与产业升级”主题版块。塔里木大学教师王洋做《传承与创新:基于非遗技艺的服装品牌体验与营销》中聚焦于非遗技艺与服装品牌的融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深入剖析其在品牌体验营销策略方面的实践。通过梳理非遗文化的价值与挑战,以及服装品牌体验营销的理论演进,挖掘成功要素。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博士吕金泽在《时装品牌基因与品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聚焦于传统文化在时装品牌基因中的叙事性建构,探讨品牌如何以文化价值为内核,构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以Brunello Cucinelli为例,解析其如何将意大利传统手工艺、人文资本主义与“安静的奢华”理念相融合,通过创始人故事、系列文本与多维叙事策略,构建富有人文精神与美学品格的品牌形象,实现品牌文化的当代表达与传承。英国利兹大学博士胡佳楠的《从非遗保护到文化创意产业——平衡传统染织工艺设计中的协同设计价值》中主要分析了世界各大品牌如何利用传统工艺,包括与手工艺人进行合作,以对传统工艺、工匠精神、工艺社区、工艺产业及传统工艺文化进行可持续保护与创新以符合社会需求及时尚趋势。

青岛大学教授张成义主持“数字时尚与虚拟设计”主题版块。浙江理工大学教师黄子棉在《拥抱与赋能:AIGC时装品牌设计研究》中就AIGC在时装品牌形象塑造运用时,关于服装款式设计、色彩、风格、面料、图案、配饰、模特中的实践与探索。武汉纺织大学教师迟诚的《风格迁移与创新设计:AIGC图像生成模型在潮汕抽纱刺绣纹样中的应用与对比》认为当下流行的MidJourney与Stable Diffusion两款图像生成工具在潮汕钩纱刺绣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和分析MidJourney凭借高效创新的生成能力,快速模拟刺绣风格图案,为设计师提供灵感;而Stable Diffusion的开源性则支持本地化定制,更适配传统工艺的复杂细节。清华大学教师张馨翌在《Midjourney艺术表现与东方美学》中提出“Midjourney 的艺术表现与东方美学”聚焦三大板块,即剖析 AI 工作逻辑,其靠学习数据与联想学习成像;点明面临挑战,因文化局限与用户描述欠佳难展东方美学;给出实用指南,涵盖基础、高级提示词运用及美学表达的分析方法。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毕然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国风格虚拟人造型设计》认为,以数字虚拟人为载体展现中国风格,直面中国数字虚拟人设计过程中对创意设计的当代实际需求;以“中国风格”的创新应用为主线,通过研究探索如何塑造中国风格虚拟人物造型设计范式,以中国文化为主视角,开展虚拟人造型的规划与设计的思考。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邓云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风格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中以自研软件为核心,展示了AI技术驱动传统抽纱工艺革新的实践成果。演示了AI算法对非遗纹样进行数字化解析与风格迁移等过程。

此次学术论坛对汕头潮阳纺织服装聚焦高质量发展,专业教学提升、促进抽纱非遗保护与创新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潮阳区教育局郑晓峰:“感谢专家团队对潮阳和我们的厚爱,把这么高规格的学术活动放在潮阳举办。我们能有资格来学习,真是荣幸之至!各位专家的演讲都特别精彩,我和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汕头市潮阳区文光镇二小学美术教师林丽宜提到:“抽纱工艺的‘虚实相生’美学令我震撼。作为美术教师,让学生用美工刀在卡纸上雕刻潮汕传统纹样,再拼贴组合成升级为‘当代抽纱’,传统纹样在解构重组中必将迸发新的生命力”。

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铜钵盂小学美术教师郭越谈到:“各位专家关于AI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享,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正在为传统设计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未来的服装设计不仅是艺术灵感的表达,更是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专家们精彩的分享让我们为美育课堂注入了全新的科技力”。

1EE89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