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李心峰教授:一种艺术研究范式的实践——一般研究与个别门类研究的结合
来源: 时间:2023-09-05

3月9日,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心峰教授受邀来访,在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举办专题讲座,以“一种艺术研究范式的实践——一般研究与个别门类研究的结合”为题为广工学子们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研讨盛宴。讲座由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恩乐教授主持,时尚设计与展演系周璇璇老师、陈子豪老师、孙壹琴老师及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于线上线下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李教授对艺术学学科12年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自2011年起,艺术学就升格成为一种门类学科,下面形成了五类学科体系,其中第一就是艺术学理论及其他四种特殊门类艺术一级学科,例如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及影视学等。艺术学成长至今已走过十二载春秋,其中的艺术学理论(一般艺术学)虽在学科目录调整中名称有所改变,但在核心学科、应用学科及其他学科交叉领域中仍以新的形式不断演绎着强大的学科生命活力。

一、“一般”与“特殊”研究的路径选择

自艺术学理论诞生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大家:如何处理艺术研究中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常规研究限制于两种方式:一是由“个体上升至一般”,二是由“一般沉降到个体”。其实无论哪种路径,对于开展艺术学理论的相关研究来说,都要实现一般与特殊的结合。譬如我们并不能抛弃一般艺术学理论,而就诸如音乐史论、美术史论及其他特殊学科遑而论之,每个学科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李教授指出,经由“特殊”到“一般”或者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运动和研究方法,才能更好抓住研究对象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一般”与“特殊”的直接对话:实现“1+1>2”

“艺术的体系”常常是艺术基础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但无论是夏尔·巴托概括5种主要艺术构成的艺术体系(绘画、雕塑、诗、音乐、舞蹈),还是《百科全书》总导言经过调整修改了的5种主要艺术的体系(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诗),亦或是丰子恺所提出的“一打艺术”即12种艺术体系,都是将绘画、雕塑、建筑(丰子恺还提到了书法、金石、摄影)置于艺术基本门类的层次,与其他基本艺术门类相提并论,尚未出现将包括了好几种主要艺术门类的如“文学”、“摄影”、“美术”等安排在艺术的基本门类这一层次上的现象。

基于此,李教授从其以往组织的系列学术讲座经验中,提到要直接将从事一般艺术理论、一般美学研究的学者,与各特殊艺术门类的史论学者组织在一起进行组织商讨,以便实现一般艺术学理论和特殊艺术门类的直接研究,同时肯定了让“一般”与“特殊”直接对话能达到1+1>2的效果。

在有关现代艺术体系的表述中,他也融入了一些新的思考,比如把曲艺、杂技列入演出艺术家族,视为基本艺术的种类;把摄影艺术作为现代映像艺术中最早产生的基本艺术门类,而不只是简单视为一种造型艺术等等;表明了“美术”实际上是一个中层概念,并对此前有关美术是艺术的基本门类之一的认知予以矫正,让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回归到基本艺术门类的层次,让它们与其他各种基本艺术门类相并置、并列,共同构成现代艺术体系。

最后,孙恩乐老师对李教授的精彩发言表达了衷心感谢并进行总结。孙老师指出,无论是在艺术学研究中或者是其他研究中,都要注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思考全局与部分之间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开展具体的研究实践。



李心峰教授简介:

本名李新风,1958年生,安徽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两次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研究室访学。

主要研究领域:一般艺术学(艺术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出版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1995)、《元艺术学》(1997/2021)、《日本四大美学家》(2021);论文集《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2014)、《艺术学论集》(2015)、《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2019)、《艺术生产论的视野与射程》(2019)等,主编《艺术类型学》(1998/2013)《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2005)、《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2006)等,合著20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译著《鲁迅》([日]竹内好著),合译《东方的美学》([日]今道友信著)等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18ZD03)首席专家。